感謝現在所合作的農友讓這些成為可能,以豆麥輪作方式,以供應麥子所需的氮肥,則不添加任何肥料。收成中可見許多草籽,也知道沒有除草劑的使用。這些草籽夾雜在大麥燕麥小麥小石頭中,讓我們又愛又恨,甚至有時看到塑膠粒鐵片,讓我們非常頭疼!我完全無法想像這些東西進到石磨裡還有肚子裡會如何…

|農民的小麥契作系統|
在廣大的嘉南平原中,土地不少,可是人力缺乏。農民平均年齡偏高的問題在這也很嚴重。認識了十甲有機農場的蔡一宏大哥是非常幸運的事。除了他本身獨具的組織能力使得他可以管理許多田地。由於原本並未務農,不熟悉慣行農法的做法,一開始務農就是參加有機產銷班,也知道在台灣,有機其實才剛起步,所以他從不畫地自限。在根據台灣大學農藝系碩士畢業生陳筱鈞的研究,最適合種小麥的地方是中南部沿海的嘉義東石、台南學甲。我們所取得的有機小麥就是來自他在東石的十甲有機農場。

農民除了自己種植小麥之外,也鼓勵其他農民種植小麥,看到麥子的種植並不困難,冬天幾乎沒有蟲害,唯一比較大的問題是鳥害。看準了嘉南平原的優勢,他以大面積較密集的撒播因應,取代了多數地方採取的條撥方式。密集,使得鳥類不易從麥田中間吃起,大面積使得鳥類無法整片吃完,避免讓農民一無所獲。於是他號召其他農民秋冬之際就在休耕地上種植小麥,發展大面積種植小麥的粗放策略,農民除了有轉種小麥的政府補助,還可以拿到一些田地租金。農民要做的只有初期的除草,直到小麥長到相當的高度不被雜草蓋住,後續就只要偶爾麥田裡晃晃,看東看西。拜網路發達之賜,許多農民與技術士,防治專員在Line上開了群組,快速回報各種狀況,並且直接在線上得到快速回應。回到有機認證與自然農法的契作,最難實踐的幾個環節,包括:
一,安全的種源。
二,種植過程使用了不好的防治方式。
三,用肥不當。
四,收成數量不實。
十甲有機農場透過1.給予種源適地種植,2.在各區安排防治專員指導防治措施3.豆麥輪作或以堆肥輔助,4.契作方自行收割方式因應。
日前獲政府補助買進德國進口雜糧收割機,大大提升收成效率。
附上台灣雜糧復興的影片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list=PLYfJOvcvKb2QbhqdsmlG5OD5nozw1zwlw&v=8A9S2uQU_AE#t=618

|我與農民的契作方式|
不是以契作土地面積上的作物,因為農民曾見到在歉收時,契作商因為已經付出了一大筆錢,收穫很少根本無法支持自己運作,甚至有契作商因此面臨倒閉危機。我曾以為,契作特定的一塊土地面積,是幫農民分攤風險,沒想到其實真正的風險其實完全轉嫁到了契作商身上,蔡大哥不肯讓這樣的事情重演。我們的契作方式是約定重量,如果當年歉收則依照原先預訂收成的比例來調降,每個契作商都會少收一點,或許會賠但不至於血本無歸,農民也是一樣。如此,大家共同承擔收成的後果,豐收時,大家或許可以共同享受成果!我想這是我非常喜歡的想法!
很幸運地,一年一年,透過不斷溝通,還包括抱怨,我們拿到的小麥品質越來越棒,今年我們拿到了日曬的小麥,磨出的麥粉透出淡淡的甜玉米香氣,非常奇妙!蛋白質含量也屢創新高,拿來做麵包越來越容易。今年,又加入了其他夥伴一同契作小麥,讓我們在推動台灣小麥全麥的夥伴們更加振奮!有了這個基礎,也看到社區型烘焙坊的概念越來越多元!除了前面提到的「美麥烘焙」,還有以北歐式麵包為主要方向的「磚麥」。我們都是以自磨全穀物麥粉不用市售麵粉,全野生酵母不用商業酵母作為推廣麵包的基本堅持。在這當中有許多很可貴的發現,值得我們一說再說。用台灣小麥來做麵包與自磨麥粉有非常密切的關係,所以我要讓故事回到源頭,自磨麥粉的這件事上。